氣密窗,鋁門窗銷售公司

鋁門窗,氣密窗

有關氣密窗與鋁門窗的最新消息,以及相關相關新聞分享發布。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醫療器械上市熱:未來的10年是醫療器械的黃金年代
2020.6.25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385854150693911&wfr=spider&for=pc"

新浪財經發布時間:06-1319:48新浪財經官方帳號來源:投中網2020年6月10-12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網聯合主辦,投中資本承辦的“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在上海隆重召開。中國的創新力量正風雷涌動,奮發九州,蕩滌環宇,本次峰會以“九州風雷”為主題,匯聚國內外頂級投資機構大佬、知名經濟學家和創新經濟領袖,共筑行業新版圖,探索新機遇。遠毅資本楊瑞榮、鼎心資本合伙人郭瀚華、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亢輝、投中資本董事總經理陸亦琦、盛山資產合伙人張一博、丹麓資本創始合伙人蘇震波、道彤投資創始管理合伙人孫琦、濟峰資本創始合伙人余征坤、物明投資合伙人張宗友在“醫療器械上市熱”圓桌對話中表示,醫療器械處于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我們從進口到國產替代,能否在有對標的產品基礎上找出中國的閃光點,往前看,世界總是平的,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出中國,尤其是醫療器械。遠毅資本合伙人楊瑞榮表示:醫療器械的數字化以及取代藥物的診療型醫療器械是未來10年醫療器械最大的方向。濟峰資本合伙人胡旭宇認為,醫療器械在是未來一個黃金的10年,在這個里面有很多的細分可以挖掘。以下為“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中“醫療器械上市熱的真正原因”圓桌對話實錄,由投中網整理。本場由主持。楊瑞榮:剛剛主持人給了我們很多的命題,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就針對醫療器械,舉一個本基金投過的要上市、已經上市,或者是可以上市的案例。郭瀚華:我們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基金,最重要的,我們注重投資的確定性。在國產替代的上面選,首先是國外驗證過的,商業明確性很高的,這個我們是選擇那種技術壁壘比較高的,然后賽道要足夠大,有一個好處就是賽道足夠大,最終能跑出來3家,也許可能運氣好的話就是5家。我們選擇團隊在第一梯隊,后面潛在的競爭對手也比較少,最好就是有一個高值耗材,如果再輔加一個大設備,這種模式就更好一些,最開始賣設備,設備單價高一點,尤其是頭兩年,上量會比較快,如果耗材價值比較高,每個人用一個,這樣的話銷售額也可能增長的比較快,所以說我們還是喜歡選這種技術壁壘比較高的,我們今天比較少的選擇一些中早期的項目。最重要的還是團隊,在這個領域做過相關的,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最好有2-3個搭配的比較好,他們以前可能是朋友,默契度比較高,團隊比較穩定,我們主要是這樣的。胡旭宇:我們基金從2015年創立到現在,管理規模約15億美金,專注醫療的投資,中美兩地都放了團隊做一些跨境的服務,從器械的角度,從2015年到現在投了不少,其中有6家是已經上市或者是已經過會等著發行的,包括第一家盈科醫療,全球第二大的一次性醫用手套,市值200億。還有一家PCR試劑的公司,賽諾醫療是做冠脈介入的一系列的產品線,已經在科創板上市。還有3家國內跑的比較前面的做腫瘤測序的燃石,還有一個康濟醫療馬上發行。還有科創板過會的血凝領域賽克希德等著發行,后面還有幾家企業準備報會和準備過程當中,比如說國內最大的產品線比較廣的康復的器械曉宇醫療、澳華等其他的一系列的公司,在器械里面我們的想法,第一個器械是發展比較快的領域,在各個細分里面都會跑出前三名,甚至第一名比較好的公司,就像是剛剛講過的發展的空間比較大,另外進口替代的速度,尤其是隨著疫情的發展,可能會加劇。另外執行團隊比較強的,產品線比較豐富的,有一定的創新技術背景比較高的平臺,我們是比較喜歡的。楊瑞榮:手套的門檻在哪?胡旭宇:表面看起來門檻不高,但是你們去過工廠就知道,真正的門檻是做到極致的自動化的水平,到一個非常大的車間里面看不到人,全部是機器,24小時運轉,疫情期間,防護服很容易做出來,但是手套很難很難,因為工業化水平要求特別高,還有環保要求的特別高,所以盈科醫療也是受益的。還有需求端也是在擴張。回到剛剛提的,我們投的澳華,他是國內最大的內窺鏡下的設備+耗材的平臺,這個邏輯就是說國產化率是非常低的,不到12%,技術壁壘非常高,澳華是其中一個,而且做了創新性的東西。4K+3D新的產品正在報證過程當中,這個產品拿到以后,在一些內窺鏡下的治療里面就會有非常強的優勢,也可以打破2084以前比較高市場壟斷的作用,所以這個項目我們是比較看好的,我也是代表基金投了以后,也幫公司做了一個收購,在德國想做收購我們從頭到尾做完,這個平臺后續空間還是很大的。亢輝:聯創作為最早一批老牌機構情況我就不介紹了,我們這一塊投的項目從醫療角度來講,除了藥以外,都歸結到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這個范疇里。聯創這一塊近幾年是依賴于國企LP的背景,先講資金屬性。我們現在投的基本上是在手術機器人,在這一領域做了深入的研判,也布局了一家。這家基本上屬于在精準定位。因為手術機器人是兩種模式,我們看精準定位,基本從技術端上講,技術團隊雖然同起于北航王天淼團隊,但是我們的水平比他們更強一些。醫療器械是除了藥物以外最大的一個細分市場,這個和國際上完全不同。IVD我們也布局了一個,今年準備上科創板,630之后就開始報。整個IVD行業,我們看了很多很多,但是IVD在科創板,15家在申報中,4家已經過了。IVD這一塊,很好的行業,但是我們私下里和幾位大佬交流的時候也說,核心技術這一塊怎么走?最終還是看市場的銷售水平,所以這一塊我們也在猶豫。剩下的還投了相對傳統的,但是這一塊沒準收益不錯,剩下的醫學轉換這一塊的項目,也是按照我們的對賭,930完了今年申報科創,因為科創屬性非常強,我們在所有的概念里面首先衡量科創屬性,要打開而不是簡單的那幾條標準,實際上是對上市是有幫助的,同時對企業未來得發展我們做到了心中有數。楊瑞榮:聽兩位介紹,感覺下來IVD的科技水平還沒有手套高。陸亦琦:首先感謝大家的支持,我應該是這里年資最低的,我大概只有一年的投資經驗,但是企業投資我們叫的名字不一樣,“企業的投資并購的角度”可能跟各個基金的方式不一樣,主持人問的問題跟上市有關,我們作為器械來說,器械的范圍很廣,從醫療設備一直到最下面的手套低值耗材都是器械,雖然范圍很廣,但是器械有它的特征,審批相對來說周期比較短,臨床就一輪,該怎么樣就怎么樣。而且臨床上有一些根本不用做臨床,有一些可能就是在2類就搞定了,個別到3類,所以器械是非常豐富的環境,從這個領域來看,我們從上市的角度來看,其實現在上市因為多樣性,創業板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條件,有一些對于盈利的要求比較高,但是有一些對于銷售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從各個角度貼進去,我們發現其實對于我們投資圈來說是一個比較利好的消息。我之前在企業投的時候,我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跟各位基金不一樣,我大概看3個驅動。1、 市場驅動,2、臨床驅動,3、政策驅動。舉個例子,什麼是市場驅動?我以前在口腔的時候,我們看市場是怎么樣的?面對的中國一個牙椅數來說已經超過了公立了,是私有化的市場、購買行為沒有集采的市場。所以對兩票制影響很少,這個時候我們看電商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當初盯著愛牙庫,因為我們企業最后沒有投,但是我推薦給一家基金,他投的時間點非常準,因為我跟他說的時候正好是他超過1個億,估值也不是很高,因為是電商最大的一家做口腔電商的,所以在這個環境下我們認為是市場驅動,因為是高度私有化的市場。另外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有一些機會也是一樣的,比如說東軟醫療,直線加速器我一聽就是好項目,因為我們是被國外壟斷的。后來他們招來了一些人,估值又很好,這個是政策驅動的,這個事情必須做。還有臨床驅動,比如說正畸這個行業,大家知道現在是講隱形正畸是趨勢,三年前總部跟我們開會,因為我們是做傳統正畸的,我們總部很驕傲,說隱形正畸小兒科只能達到60%的效果。一年以后我在加州開會,我們總部就說隱形正畸擋不住,因為這個已經達成消費者85%的精準度,你今天進入一家口腔診所,可能醫生會跟你說,對不起你這個牙齒還沒有弄好還缺一點。但是85%作為TOC的產品,消費者自己對著鏡子他已經滿意了,所以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當他自己滿意的時候,這個市場就勢不可擋,這種臨床驅動的時候我們往往看有沒有受害者?有受害者的這個市場很強勁,在隱形正畸里面正畸專科醫生就是受害者,技術迭代,手藝被新技術替代。蘇震波:我們是專門做早期投資的,非常專注早期的醫療技術的投資。我介紹一下案例,我是他最早的機構投資人,一直陪著他從0一直走到今天,我們的投資邏輯很簡單。一、 選一個好的賽道。一定坐上升的電梯。2012年開始在腫瘤科里,靶向治療開始興起。我們看到療效高,成本可控,但是與之而來的就是伴隨診斷,像PCR等等。但是后來帶來一個新的領域,這個賽道非常好,腫瘤這個賽道基本是不斷長大的蛋糕,并不是誰替代誰的問題,大家要一起上,無論是醫保還是自費。伴隨診斷這個領域中國才開始,很多腫瘤科的醫生,如果大家有家屬看病的時候,那個時候醫生還不太會開一些診斷,我們知道unknown的太多,如果讓病人高質量生存下去這個是必須的手段。二、 必須有好的產品。因為必須在這個賽道里面做NO.1,當時瞄準NO.1,才能做前3。從當時產品技術來講,我們投資的方法基本上摸了一遍才做決定,這個市場蠻有爭議的,當時爭議比較大的就是,這個市場究竟我是靠人情靠銷售,還是說技術很重要?我個人認為技術最重要還是底蘊,尤其醫療產業鏈里面沒有技術沒有產品,后面都是虛的。三、 人。因為器械和藥看人的邏輯不一樣,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一個好的賽道和好的產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團隊,你的價值是大打折扣的,因為整個商業化的過程,資本市場包括產業不確定性很高,有時候就是靠人把握確定性,所以一個好的團隊應該就不僅僅是技術很強,同時應該有很強的商業化意識,包括資本市場的意識,也比較有經驗,這樣的一個團隊才能真正把這個產品發揚光大。所以出于這3點我們投了這個公司,在過去的這么多年來,發展有順利的時候,也有不順利的時候,但是很幸運的這3個邏輯一路走下來,最后還是熬出來了。孫琦:下午好,大家以前知道道彤比較多的是在醫療服務和醫療AI領域的投資,過去3年我基本都是坐在醫療服務的論壇上,今天跟大家講講器械,其實我們早年也在器械做了布局,今年應該說是一個器械的大年,本來主辦方有題目是說講講器械的形勢,從去年以來器械進入最好的時候。今年疫情期間,我們成功退出了一個器械項目,一個手術機器人項目,投了2年多時間,大概4.5倍的回報。我們下半年還有2個器械項目將IPO,其中一個是醫療AI第一股,道彤是最大的機構投資,另外一個是大型的醫療設備。我們上周做新投了一個輔助生殖技術項目,近期還有3-4個包括骨科項目和機器人,正在交易的過程當中。結合項目,我想分享幾點:道彤一直不走尋常路。大部分醫療GP不投醫療服務,我們投;大部分機構投器械不投大型設備,更多投體外診斷IVD,我們不投診斷,我們投治療,包括2B的醫療設備,還有2C的高值耗材。過去幾年就是這么布局過來的,應該說今年是慢慢開始收獲的時候。結合剛剛講的大型醫療設備,講講我們的觀點。首先大家為什麼不喜歡投大型設備?因為有政策管制,門檻很高。我們投的這家公司有160多項專利,門檻高,資產非常非常重,確實這條路是不容易走的。但是在當下的政策環境,大國重器,要防止卡脖子的工程,在一些關鍵設備、關鍵技術上。包括這次疫情也提醒了大家,大家可能在搶口罩,搶呼吸機,其實關鍵的設備都是要進口的,如果脖子被卡住是很難受的。楊瑞榮: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的大型設備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孫琦:是。張一博:我們是2014年成立的投資機構,在2017年開始真正完全在醫療領域,新藥器械和服務領域都做出了不錯的投資,我主要是負責醫療器械,我本人之前是心內科的醫生,所以看的心內科的器械多一點,我們總體在醫療器械方面核心的邏輯會投細分賽道頭部企業,或者是有望成為頭部企業的公司,因為大家知道在醫療器械領域每一個細分賽道相對天花板很低很窄,只有1-2家能跑出來,這個是我們的核心邏輯。第二個分下來就是尋找兩個大的品類,一個是大型的單品,一個是平臺性的企業,大型的單品就是像70年前愛德華美敦力創立的時候,盡管現在是復合型的企業,當初都是一兩個核心產品,單價非常高,市場非常高,支撐他們快速上市并購,我們中國快速發展的當下也會尋找大型的單品,比如說啟明都是這樣的邏輯。另外一個就是平臺性的企業,比如說南威醫療,圍繞整個消化內科進行一系列的布局,這樣一個產品進不了醫院,只有全套的組合才可以。盛山早期投了做冷凍消融的公司,發展一直很好,核心邏輯就是我剛剛說的,臨床需求其實是很核心的一點,但是臨床需求不單單是說這個需求是不是市場足夠大有一個很好的點,具體關鍵的是看真正臨床醫生的比價。我在臨床的時候最早的是用美敦力的,這個對小醫生講太好了,可能10例,甚至15例就可以完全掌握,之前的醫生花2-3年才能學習到的東西,而且美敦力的冷凍消融在中國已經普及,去年有3-4億的銷售,這樣做國產替代的時候就非常容易被市場所接受,你投這樣的技術就風險相對低很多。同時我們現在也在看一些其他的案例,也是做的國產替代,但是他的團隊都是國外原班人馬,這樣的工藝其實核心點還是說要能夠完全的掌握核心工藝,掌握研發,既知產品的過去為什麼這樣設計,又知這個產品未來能迭代到什麼方向。楊瑞榮:您對這個產品的理解更深刻一些。張宗友:物明也是2015年成立的一家公司,我們成立之初定位就是醫療健康,所以說整個投資范圍比較廣,就涵蓋了器械,服務,藥品,從投資階段來說,我們有VC有成長性的投資,PreIPO,還有控股型的收購,我們在自己的業務模式上跟我們的同行有一些不同,也是跟咱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剛剛主持人說介紹一個項目,我們最近退出的項目是明星項目,邁瑞醫療。這個項目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中國最好的醫療器械公司,而且搭建了很完善的平臺,我覺得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項目上我想分享一點最深的一個體會,就是永遠不要低估優秀公司帶來的驚喜,其實很多機構投資了這個項目,但是大家投資這個項目面對的挑戰不是這個公司好不好,而是估值貴不貴,能給投資人帶來什麼回報。我也接觸了好幾家,面對這個項目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估值挺貴的接近600億,10幾億的凈利潤,都覺得項目盈利空間不大,但是這個項目給大家帶來的回報是超出預期的,我們復盤的時候覺得最重一點你投資的時候永遠相信優秀的公司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平庸的公司帶給你更多的失望。這里面說明一點價格不是最重要的。楊瑞榮:講的非常有道理,市場上沒有很貴,只有更貴,而且貴并不是評判一個項目的標準。我們遠毅資本投資階段比較早,希望在別人看到之前就發掘一些市場的趨勢和方向,像我們在AI方向,3D打印上想找到一些傳統跟新技術相結合的方向找出一些新的東西,在這幾個方向包括精準診療方向也布局了一系列的公司,有多家公司完成后續融資并準備往IPO方面也在往前走。醫療器械跟醫藥不一樣,感覺上大家投的各種方向還很多。本身醫療器械器械的發展還在 早期階段,器械占整個醫療支出的比例離發達國家占的比例還少的多。第二個風口也很多,我們剛剛在私下討論的時候,無論是大國重器卡脖子的風口,或者是疫情的風口,還是人口紅利的風口,還是國產替代的風口,其實有很多,感覺機構投資的重點方向不一樣。我們下一個話題就是說下一步該看什麼東西呢?疫情,大國重器,人口增長的紅利,是不是已經走到一定的階段了,還是說這些東西還有很長的空間往下走?從宗友您開始,下一個點在哪里?價格高的離譜的是不是值得你這個風口的判斷標準?張宗友:關于醫療器械的投資很火,也是一個正常的邏輯,一些創新藥公司在港股上市有很大的壓力,從資本的角度,大家要找到一個出口。器械我們可以找出很多的邏輯,總量增長很快,節奏也在變化。但是對投資人考量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從邏輯上講述很多,但是實際上在最后下單的時候總是面臨挑戰的,比如說早期項目怎么判斷技術的問題,估值怎么衡量?平臺性的公司能不能擴張等等?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喜歡中后期的,要么是在一個細分的賽道的龍頭或者是前幾名,這樣確保大概率可以跑出來的,但是不能太擁擠。太擁擠的話不太容易跑出來。第二個還是希望平臺性的公司會更好一些,因為從國外的醫療器械公司來看,真正長大的還是要一個平臺的支撐。張一博:心血管領域乍一看有很多的機構包括公司已經跑出來了,但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比如結構性心臟病出了兩家上市公司,但是結構心臟病里面還有細分,二尖瓣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以及沒有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這個沒有完全的定位,對我們早期的投資講就很關心你的技術到底怎么樣?怎么做判斷?你的公司跟臨床醫生交流的時候,跟心內科交流還是心外科?因為二尖瓣這種產品還是跟外科醫生,跟有數十年手術經驗的醫生進行交流才會好,這就是我們評判的標準之一。另外一點,你既要知道其然,又知道其所以然,具體能走到哪里?是不是有核心的人完成這樣的設計都是很關鍵的。楊瑞榮:前兩天有一篇文章,艾德華的結構性心臟產品在國內拿到批文,說要秒殺所有的國產替代品。因為中國市場里面有一個偽命題,是不是真正有成本的優勢?剛剛開始的價格優勢是否代表了成本優勢?張一博:我在朋友圈也發了,因為我相信艾德華在產品設計上跟中國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這個在技術上有一部分的臨床醫生接受他的產品,另外一點就是您說到的成本優勢,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關鍵的,因為我們已經上市,成本控制上中國離成熟的艾德華的企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沒有成本優勢,比如說瓣膜材料哪里來?是國內生產嗎?不是。是澳洲進口的,現在中國跟澳洲的關系是這樣,所以中國的結構性心臟病市場剛剛開始。孫琦:剛剛主持人問,我們下一個階段看什麼?我們主要是這樣,其實去年花了一年的時間想下一個階段是什麼,我們基本上選了這幾條賽道:1) 機器人,今年會再投2-3個,這個市場足夠大,且市場剛剛開始。2) 眼科,我們在醫療服務已經布局的領域再賦能往上游看,看有一些什麼樣的器械,眼科醫療服務我們之前做了一些布局,眼科耗材是很大的市場,2C的,2B的市場還很分散,怎么整合好也是醫療器械共同的問題,大部分的醫療器械賽道都是非常散的碎片化的。3) 骨科,雖然大部分的領域沒有辦法再投資,市場已經比較飽和,但是還是有一些很好的細分領域,比如運動醫學。4)心腦血管。這些基本符合幾個特點,市場足夠大,有技術門檻。有一點大家講的不多,醫保支付,一定是要關注的。為什麼?這4個領域,醫保定價都還是總體有空間的,定價比較合理,有一些產品辛辛苦苦做出來,拿完收費編碼,進了醫保最后做下來是沒有太大空間的,這種的一上來就不要投,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觀點。楊瑞榮:很多機器人是以國產替代為主,已經上市的機器人公司,實際上臨床應用不是那么多?孫琦:什麼是機器人,有沒有真的智能?當然我知道這個路要一步一步走過去。為什麼說這個機會到了,機器人領域,從全球來看是有機會的,包括從頂層的專利生態的布局。機器人當中我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最大差異化的是機械臂,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差異最大的是機械臂,機器人未來不會只有一個達芬奇,會出現小型化、專科化的趨勢,我們上個星期在動脈網發過一篇報告,大家可以看看,歡迎更多的同行跟我們一起布局,投的人多了這個事兒才會做起來。楊瑞榮:感覺就跟華大科技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它的垢病很多,但是通過華大的投資把整個基因測序行業在中國的應用和基礎研究都帶起來了。孫琦:機器人這個話題我不認為是一個體制問題,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從市場到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達芬奇是一條路,但如果你模仿他,永遠不可能超越他,只有另辟蹊徑走不同的路。我們看的比較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機會在呈現,包括一些大的產業巨頭,如邁瑞等也在關注。今天的保護,所謂機器人配置證的限制,這個事兒是一個過度的階段。亢輝:這個不是叫堅持,只是說我們抓機會,現在國內所有的手術機器人技術路徑,包括哈工大的技術路徑體系,天津大學的技術路徑體系,華西川大的,還有一個四川科大的,整體想顛覆達芬奇?不要想,我們實際上是在做有機的改良和補充。現在做到哪一步?我們都是有數,真正的是說我們看核心的,包括我說機械臂的問題,這一塊我們開始走,而且是我們還看中的是一塊最主要的,我們為什麼說要看手術機器人這一塊?真正還是大量的在耗材上,因為這種耗材的需求是剛性的。孫琦:國內幾個體系,剛剛講的都是面上大家看的,我不認為中國的手術機器人核心體系只靠幾個科研院所能干出來,它們更多是實驗室的產物。我同意亢輝總的觀點,你想超過達芬奇這個事兒早了,達芬奇的專利布局,你得真的往下仔細看,幾乎沒有投資機構認真把達芬奇的全球專利全部扒開看一遍,布局非常深。創業公司你敢仿他,但大公司敢碰嗎?不敢。所以要考慮這個事兒,從頂層的專利布局開始,最近微創的License-in,這些都是非常巧妙的方式,我們接下來布局,也會考慮國內國外做相應的授權。蘇震波:我其實不太關心風口,因為我們做早期投資的,我們是要有預見性的,本質上還是會研究這個賽道或者是這個產業現在是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能起飛?選擇是比較難的,尤其是早期投資來說。典型的我們會選擇這個賽道在未來5-10年,我們覺得各方面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通過研判,已經到了快要起飛的階段,我們就會進去。楊瑞榮:能不能說哪個具體賽道?蘇震波:如果說具體的賽道蠻多的,比如說心衰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賽道,心梗我肯定不會認為有大的機會。剛剛說手術機器人我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賽道,我們的邏輯是也不太一樣,我是從05年自己開始做,但是我們沒有做成,做了4年,花了1年時間做實驗室,有一個立項實驗室,那個太難了,包括專利布局等等,但是我們看好這個賽道。還有耳鼻喉里面包括呼吸都是比較好的賽道,賽道不要太擁擠,空間很大,發展速度很快,我們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未來10年要維持增速行業自然增速超過30%。楊瑞榮:無論是國產替代還是新的產業發展,陸總您在一兩年之內會給大家介紹什麼樣的項目?陸亦琦:從產業的角度看,過去10年是一個演化,大概7-8年前我在飛利浦的時候,我們主要看的是想投中國什麼,我們投了金科威。想找中低端產品,彌補我們這些進口企業的產品線,我們要跟邁瑞打,上面下面壓著他,中低端產品是7-8年的邏輯,但是我到BD的時候不一樣了,就是剛剛說的國產不一定便宜,BD的生產成本在中國生產比國內的低的多,因為我們有量,這個東西是科學,不要有一個誤區中國制造就一定便宜,外資現在在中國制造業蠻便宜的。globe跟我們復盤的時候就說,他們跟我們一起跑市場。進口替代是我們的策略,但是我們不要走入一個誤區,認為替代了進口就可以了,在中國,在某一些慢病,像糖尿病這些領域我們都發現了中國有全球領先的公司出現。咱們現在器械已經到了一個階段,你要在中國的這些器械當中挑金子出來。比如說細分賽道的手術機器人,我們對標的是美國的優米,國內做的是主動式的,其實性能指標比他高了,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測試戳手指頭多痛,雅培最先進的微創,仔細看看中國的企業已經做到無創了。所以在這個賽道,醫療器械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我們從進口到國產替代,能否在有對標的產品基礎上找出中國的閃光點,當然我們跟中美關系,跟全世界的關系是一地雞毛,但是往前看,我覺得世界總是平的,總有一天我們還是會走出中國,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要MISS很好的一些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醫療器械。亢輝:其他的上市不上市無所謂,這一個上市肯定對我們鼓勵最大的一塊,但是作為我們來講,一開始是在單純的看細,我們團隊是要求的我們自己畫的表,進口替代的看反比例走,這個我想大家都會做。我們現在搞投資一直說是有一個相對來說能不能自己把握站的高一些?我們現在考量的是一開始是口腔領域,這個市場足夠大,我們對口腔這一塊是看好的。剩下的還有一塊是醫療服務這一塊,我們把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都是納入一個領域。醫療服務這一塊3C的問題是一定要琢磨的,剩下的是醫療服務再延伸到后面,因為還有一個是康養的大市場。康養這個市場我們用什麼手段嵌入進去?我為什麼說一直盯著同一個項目沒有搶上?康復器械,其實康復器械后面延伸的一個大的市場,為什麼我們不太談賽道?賽道太窄了,我們先看大市場,我們看幾個大的市場,康養這一塊能做的事兒,能做的東西會有多少?但是我們怎么投?從投資的角度怎么切入,怎么占高地?包括我們講的微病管理,慢病管理,我們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做大布局,因為我們相對來說在中后期,現在急著在這幾塊做探討和大布局。胡旭宇:問題很好,前面幾位嘉賓都回答了。楊瑞榮:為什麼濟峰能夠比其他人看的更前?胡旭宇:我們不是價格最低也不是最高的,基金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跨境的增值服務方面打動創始人,他很想把海外的產品引進來,自己的產品能出去,剛剛好我們也有團隊在美國可以做這方面的一些增值服務,所以就往下走了,所以回到楊總的問題,補充一點。我也在問自己,到底后面的這個賽道怎么看?其實醫療器械確實是未來是一個黃金的10年,在這個里面有很多的細分可以挖掘,我覺得總的來說有兩個線索可以研究。1) 中國跟美國醫療器械差距很大,尤其是高端的醫療器械包括診斷,都是有一些差距。現在美國有的很多很普及的在中國還沒有開始。這條維度我們可以做一些分析。比如說分糞便檢測的產品,中國開始做,但是布局率沒有達到美國的狀況,這里面有很多的細分是可以追蹤的。2) 縱向來看,過去發生了什麼我們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我們發現過去在某一些領域進口替代已經做的很充分了,包括心臟支架等等一些產品線,已經實現了國產化率達到70%-80%,但是我們很多領域國產化率還很低,都是在50%以下,甚至有一些是在10%以下的狀態,這里面肯定是會冒出一些公司的,跑到前面,規模不斷的壯大,完善IPO的過程,只要估值合理,甚至估值不合理,從歷史的長遠看也是非常有投資的價值。不是說做就完了,醫療器械這個屬性很有可能比較適合中國人,可以做一些改進或者是創新,我們是完全有機會跑到歐美的前面。有一個過程可能是在微創新,做一些改進,甚至是跑到真正的創新,這個過程肯定會存在大量投資的機會,只要我們沉下心來研究扶持那些企業,也會促進這些企業發展,我覺得醫療器械真的會起來。郭瀚華:跟大家的思路蠻一致的,總體講我們做投資的理念還是比較先進的,我就講一下比較關注的,還是要深挖,國外大公司在國外做的好的,還是有一部分在中國沒有起來,這個產品是用在肺部癌癥的,因為肺癌也是第一大病種死亡率很高,但是這個價格國外公司的價格很高,現在還沒有完全普及開,國家就想第一步先把CT普及起來,畢竟每年死那么多人,但是這種深挖還是符合的,國產替代嘛,也是有設備和高值耗材,其實我們是可以做到成本比現在的售價低很多的,可以低非常多,只要深挖我想這方面還是有機會。公司不斷的研究推出新東西,二尖瓣在國外剛剛批不久是不是一定是一種技術的標準?能不能成為金標準?也沒有定論,我們國內也有蠻多公司在做,再挖挖都是有機會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是國外公司全部用完。其他的還比較關注的是精準醫療,精準醫療NGS可以延伸出蠻多的應用,比較成熟的2家是產前的,還有今年各位大佬都投中的,主要是生物標記物這個東西,這些都是精準治療,有一個靶點,有一個準確的基因變異的位點,現在免疫治療有生物標記物,肯定滿足條件的病人才能做后續的治療,對下一步的用藥有指導意義,你可以看成一種服務,但是最后也會形成自己的產品,就像安捷倫的一樣,這個在細分賽道里面邏輯一樣,大家還是要仔細地深挖,還是會發掘不同的機會,還是要多關注一下國外的進展,畢竟憑空想容易掉坑,我們要多和臨床實際的需求多溝通,解決真問題,是真需求。楊瑞榮:謝謝各位的分享。遠毅資本在醫療器械的投資方向跟在座各位都差不多,但是遠毅強調的是醫療器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前在探討醫療服務的時候講過,中國醫療的服務和傳統的商品的服務差的比較遠,醫療服務剛剛開始考慮細分定位,品牌,流量等因素,而整個高科技行業的發展,進度也要快于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我們在比較看好的是AI或者是精密制造,以及其他高科技行業中已經發展比較先進的 東西,怎么用高科技和數字化的解決方案來革命性的改變醫療器械行業存在巨大的機會,包括節能增效,減成本,無論是在流通領域還是在整個制造領域還有非常大的空間,我們認為在未來5-10年里,醫療器械的 數字化解決方案會有一個飛速發展的過程。第二個,用器械治療來代替藥物治療。《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推薦給大家,里面講到治療失眠的藥,在美國是上百億的市場,但事實上都沒有用,只不過是噱頭。真正用行為的習慣或器械的手段解決失眠的問題,還是有非常多可開拓的空間。我們看抑郁癥、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在傳統上都是藥物治療的巨大市場,我們怎么樣用器械的手段和治療的手段把這些疾病的管理和治療做好,就是器械的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器械市場的增長不光光停留在國產替代或者是怎么樣做更好的器械,而是用器械的手段把藥的市場拿過來,這個就更加不得了。因為時間關系,今天的討論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關鍵字標籤:脈衝式洗鼻器

鋁門窗的專家,本公司提供鋁窗,隔音窗,氣密窗,鋁門窗
等產品,製造技術優良品質好,具有多年製造氣密窗,鋁門窗經驗,
以經濟實惠的鋁門窗價格,氣密窗價格,給您最好的產品。